《干法》:“冠亚讲书”第10期
这是我的第268篇原创文章
大家好!“冠亚讲书”第10期又跟大家见面了,今天我们分享的是日本“经营之圣”稻盛和夫的《干法》。稻盛和夫生于1932年,在2022年以90岁的高龄谢世。稻盛和夫的一生充满坎坷而又波澜壮阔,他曾于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,又于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,这两家企业都曾经进入过世界500强之列。2010年,稻盛和夫又以78岁的高龄出任日本航空株式会社社长,仅一年时间就使处于破产边缘的日本航空扭亏为盈,起死回生。
稻盛和夫不但是极其卓越的企业家,而且还乐于提携后进,将自己多年的企业经营和投资心法倾囊相授,形成了独树一帜的“稻盛哲学”。稻盛和夫一生著述颇丰,其中这本《干法》主要就是讲述了他对工作的认知和理解。
本书的译者曹岫云先生,多年来潜心研究稻盛和夫经营之道,是稻盛哲学在中国的“传灯人”。读完这本书后,我被稻盛和夫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深深感动。我想,无论从事什么工作,如果能够按照《干法》去干,大概率会做得不错。
1
稻盛和夫的劳动观
为什么要写《干法》这本书?稻盛和夫说,这是基于对日本社会现状的忧虑。二战以后,日本从废墟中崛起,经济快速增长,很快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。随着繁荣的到来,日本的年轻人却逐渐丧失了最重要的价值观,也就是对工作的基本观念。在日本,很多年轻人不想认真干活,厌恶甚至逃避工作的现象非常普遍,甚至还有很多年轻人妄图一夜暴富。
稻盛和夫认为,正是曾经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,支撑了日本经济的发展。如今日本的年轻人对待工作的热情下降,劳动力人口急剧减少,长此以往,必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。所以,有必要写一本书,来对劳动、对工作从根本上重新审视。稻盛和夫作为老一代的企业家,看得出来他对国家、对后辈的使命感。
稻盛和夫还特别提到,不仅仅日本如此,近年来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中国,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。如果中国这一代的年轻人,不能够像他们的祖辈、父辈那样,保持着对劳动、对工作的热情,那也将是非常危险的。诚如稻盛和夫所言,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80后、90后为主力军的时代,这代人从小生活条件较好,能不能继续保持艰苦奋斗,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。
把工作看成是不得不做的“必要之恶”,怀着“上班如上坟”的心情去工作,只注重个人享受,这在富裕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人群体中是非常普遍的。稻盛和夫说,很多人已经丧失了对工作的正确认知,如果只是追求个人享乐,这样的人生真的有价值么?稻盛和夫认为,只有理解工作的意义,全身心投入工作,你才可能拥有幸福的人生。
我们的人生是由种种苦难构成的。苦难既不是我们所希望的,也不是我们招惹来的,但意想不到的苦难就是会接踵而至。面对苦难,如果无动于衷或者逆来顺受,很容易让自己心生怨恨或灰心丧气,甚至被击垮。而工作却隐藏着一种伟大的能量,能够帮助我们战胜命运中的种种苦难,堪称是应对万病万难的“灵丹妙药”。
稻盛和夫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经历的种种挫折:先是初中升学考试失败,接着患上肺结核,徘徊在死亡边缘。后来拖着羸弱的身体第二次考初中又落榜,此时又因为战乱的原因导致家里的房屋被烧成废墟。这时的稻盛和夫只有15岁,命运的苦厄却并没有就此中止,之后他又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,毕业后求职又屡屡受挫。
一直到23岁,稻盛和夫的人生都是非常不顺的。这一年,他进入了京都一家制造绝缘陶瓷的小公司,这家企业的效益非常不好,他上班后的第一个月工资都没有如期发放。稻盛和夫并没有心灰意冷,而是鼓足干劲拼命工作。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,稻盛和夫人生的齿轮终于开始转向,朝着幸运的方向不断转动,稻盛和夫从此迎来了崭新的人生,不断走向成功。
2
我们为什么而工作
人为什么要工作?这似乎是个简单的问题,很多人想都不想就会说,为了获取劳动报酬,或者说为了赚钱,这是工作的首要意义。工作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,这当然没错,但人活着仅仅是为了吃饭么?肯定不是。稻盛和夫的观点是,人之所以要工作,是为了磨炼自己的心志。磨炼心志并不容易,靠修行很难达到,但靠工作却可以实现。
稻盛和夫曾经在一档电视访谈节目上,听到一位木匠说的一席话:“树木里宿着生命。工作时必须倾听这生命发出的呼声。在使用千年树龄的木料时,我们工作的精湛程度必须对得起千年岁月的考验。”稻盛和夫深受震动,这种动人心魄的语言,只有终身努力、埋头工作的人才说得出来。
这位木匠已经70多岁了,他只有小学文化,一辈子的工作就是修建神社。数十年间就干这么一件事,又苦又累,但这位木匠还是承受住了劳苦,勤奋工作,潜心钻研,这才孕育了他厚重的人格,所以才能说出如此语重心长的人生感悟。只有长时间衔枚不懈,才会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,在生活中表现沉稳而不左右摇摆,这才是工作最大的价值。
稻盛和夫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:在南太平洋一个小岛上,村民都认同“劳动即美德”。田地得到精耕细作的村民,就会受到全村人的尊敬,被奉为“人格高尚的人”。也就是说,这个村庄的村民,是通过劳动的成果(比如土地是否平整,作物是否丰收)来判断一个人的人格的。这种非常质朴的观点,对于劳动的认知是切中肯綮的。
但是在现代西方社会,“劳动乃是苦役”的观念却非常流行。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上帝的禁果,被赶出了伊甸园。原来在伊甸园的时候,他们不需要劳动;当遭到放逐之后,他们不得不怀着痛苦的心情开始劳作。可见,在基督教的思想起源里,人类是为了抵赎自己的“原罪”,才不得不接受“劳动”的惩罚。
受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,很多日本人也把劳动看成是一件单纯的苦差事,对劳动产生了厌恶和反感情绪。稻盛和夫原本也是这样的,他认为在劳动中要经受苦难,这简直是不能接受的事。当时他的父母教导他:“年轻时的苦难,出钱也要买。”年轻气盛的稻盛和夫却反驳道:“苦难?能卖了最好。”
稻盛和夫到松风工业(也就是京都那家制造绝缘陶瓷的企业)工作以后,之前对劳动的浅薄和幼稚的观点被现实击得粉碎。当时这家企业已经走到破产边缘,身边很多人都嘲笑稻盛和夫:“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上班呀?小心将来连媳妇都找不到。”稻盛和夫感到非常绝望,于是和另外一位同事商量,一起报考自卫队干部候补生学校。
后来,两人都顺利考上了。不过,稻盛和夫的家人却不愿意把户口本寄给他,导致他最终没能入学。直到很久以后,稻盛和夫才知道,他哥哥认为家里费尽千辛万苦才给他找了这么一份工作,他居然干了不到半年就要辞职,一气之下就拒绝给稻盛和夫寄户口本。无奈之下,稻盛和夫只好继续留在松风工业上班。
被逼到这一步,稻盛和夫反而更清醒了:如果仅仅因为不满就辞职,那么今后的人生未必会一帆风顺吧?稻盛和夫的这种想法,我是非常赞同的。试想,如果你去应聘一个新的工作,面试官问你为什么要从原单位离职,你说因为自己干得非常不愉快,我相信这样的回答,也不会让面试官满意的。只有你在上家干得很好,才拥有跟下家议价的资本。
从此以后,稻盛和夫不再发牢骚,不再说怪话,全心全意地投身工作。稻盛和夫的本职工作是研究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,他把锅碗瓢盆全都搬进了实验室,吃住都在那里。这种“破釜沉舟”的决心,在外人看来甚至有点悲壮的色彩。由于研究的是尖端技术,稻盛和夫还订阅了美国专业杂志,一边查字典一边读,并利用业余时间去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。
稻盛和夫拼命努力,不可思议的事情终于发生了。当他还只是25岁的毛头小伙子时,就已经一次又一次地取得出色的科研成果,成为无机化学领域崭露头角的新星。稻盛和夫读大学的时候,并不是学的无机化学,而是有机化学。他能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成为专家,完全得益于他专心投入工作的决定。读到这里,我是非常感慨的,正所谓: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,根本轮不上拼天赋。
3
人生进入良性循环
进入松风工业一年以后,稻盛和夫又领到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:研究开发一种叫做“镁橄榄石”的新材料。“镁橄榄石”是一种新型陶瓷,绝缘性能比原来的“滑石瓷”要好很多,特别适合高频电流。稻盛和夫经过冥思苦想,最后总算成功合成了“镁橄榄石”。当时在全球范围内,只有稻盛和夫的公司和美国通用电气两家企业拥有这一技术。
合成“镁橄榄石”只是第一步,接下来还要利用“镁橄榄石”开发成产品。其中,有一单来自松下电器的订单,要求给他们提供“U字型绝缘体”。这里面有一个棘手的问题,那就是“镁橄榄石”必须添加黏性的材料才能成型。如果用黏土的话,产品就会有杂质。稻盛和夫想了很多办法,还是百思不得其解。
有一天,稻盛和夫像往常一样来到实验室,不小心被绊倒了,鞋上占满了松香树脂。稻盛和夫一边嘀咕“是谁把松香放在这里”,一边灵机一动,把陶瓷原料和松香放在一起,等产品成型后再把它放到高温炉里烧结,这时松香会全部挥发,做出来的成品“U字型绝缘体”就不包含任何杂质了。真应了中国一句古诗: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。
为什么总是在山穷水尽之际,又迎来柳暗花明呢?稻盛和夫解释说,那一瞬间的启示只能说是“神的启示”。也就是说,只要你努力工作到一定程度,连神都看不下去了,觉得要出来帮你一把。类似的境遇,稻盛和夫后来又遇到过很多次。其实用更准确的说法是“自助者,天助之”,我们要相信,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只要刻苦钻研,最后一定能得到上天的眷顾。
从那时起,稻盛和夫就渐渐悟出一个道理: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,正是我们人生的起点,或者也正是我们最大的“幸运”。雷军在2022年度演讲的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话:“你所经历的所有挫折、失败,甚至那些看似毫无意义消磨时间的事情,都将成为你最宝贵的财富。”正因为三观相近,雷军还给中文版《干法》写了推荐序,他说稻盛和夫讲的很多理念,跟小米讲的惊人一致,正所谓“英雄所见略同”。
我们不妨想想,如果稻盛和夫一毕业就进入了大公司,他的人生有可能就是大不一样的,他也许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白领,但大概率成不了世界级的企业家。正是在松风工业公司这样恶劣的环境下,让稻盛和夫经历了很多苦难和挫折,才促使他更积极地思考人生和工作的价值。“困厄造就人才”的观点,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里也有非常经典的论述:
“古者富贵而名摩灭,不可胜记,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。盖文王拘而演《周易》;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;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;孙子膑脚,《兵法》修列;不韦迁蜀,世传《吕览》;韩非囚秦,《说难》《孤愤》;《诗》三百篇,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。”
4
不幸也是一种幸运
人性中总有“好逸恶劳”的一面,如果放任不管,就会习惯性地想要逃避苦难。稻盛和夫讲,现在年轻人生活的年代,跟他年轻的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。在稻盛和夫的青年时代,日本刚刚从二战的废墟中复苏,百废待兴,社会环境相当严酷。无论是否喜欢工作,如果没有做到辛勤劳动,很可能连口饭都吃不上。
为了养家糊口而必须努力工作,看起来是非常不幸的。但反过来想想,如果不是迫不得已,又怎么会辛勤工作呢?如果不是辛勤工作,又怎么可能获得人生的“万病良药”呢?这里我想补充说一点,遇到不幸,多想想幸运的一面,人的心态会发生巨大的变化。这一两年发生的很多事,都让我体会很深。
比如说,我原本计划今年创业,自己创建一家私募,但就在今年6月份,中基协对新设私募的基金经理任职要求从半年延长至两年,我的创业计划只好推迟。放在以前,我会觉得自己特别不顺,但现在不会这么思考问题了。我现在想得更多的是,如果今年创业,必定会面临很多不利因素。再等上一两年,自己可以沉淀沉淀,也许可以做更充足的准备。
再比如说,今年7月初,华泰证券邀请我去南京做一档节目,当时所有的文案都已经准备好了,车票和酒店也已经订好了,结果到临行的前一天晚上,节目组工作人员跟我说,南京出现了疫情,大家都进不了直播间,节目临时取消。放在以前,这样的事也会影响到我的心情,但现在不会了。我会想,如果真的去了当地,赶上疫情爆发,回武汉又得隔离,那更麻烦,所幸没能成行。
无论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大事还是小事,我现在都习惯性地用乐观的心态去对待。一件事如果很顺利,我觉得很开心,认为是上天在眷顾我;一件事如果不太顺,我也觉得挺好的,认为这是上天对我的磨炼。后来我就发现,面对同样的事情,不同的心态就会有不同的想法,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。关键不是我们遇到什么,而是我们如何去看待和处理。
5
努力工作有助于抑制欲望
人生在世,难免会有七情六欲,但如果纵情享乐,得到的只是暂时的快感,将来更多的是高峰体验之后的落寞。比如说中了彩票,得到一大笔钱,天天吃喝玩乐,这样的幸运并不会给人生带来真正的幸福。只有每天认真工作,努力获得回报,才能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和人生的快乐。
1971年,京瓷公司上市,39岁的稻盛和夫实现了财务自由。这时,就有不少人劝他说:“你已经这么有钱了,从现在开始不妨放松休假,享乐人生,你看怎么样?”稻盛和夫却并没有松懈,他所持的原始股还一股未卖,他的想法非常单纯,那就是:从今以后,还得更加努力地工作,为员工及其家属谋福利,为更多的普通投资者创造价值。上市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将来不仅不能懈怠,反而肩负着更多的责任,必须奋发有为。
工作还有一大好处,它可以抑制人的邪恶之心。据说人的烦恼有108种之多,其中最让人感到难受的有3种:欲望、恼怒、愚痴,也就是佛家所说的“贪嗔痴”。释迦牟尼将“贪嗔痴”视为“三毒”,它们是让人走上歧途的万恶之源。比如说,我们想要赚比别人更多的钱,这就是一种欲望。当这种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,人就会感到恼怒。这时人的头脑就不清醒了,也就会陷入愚痴。被“三毒”裹挟的人生,是非常不幸的。
然而,人生在世,又少不了这“三毒”,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的本能。如果它们根本不存在,人类也就无法生存。比如说,如果没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,人类社会也就不会进步;如果遇到攻击自己的敌人,我们必须要表现出愤怒;如果达不到理想的状态,我们也必然要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,这些都是人之常情。所以,“三毒”虽然伤人,但也必须存在,我们要学会和“三毒”和平共处。
如何让“三毒”对人生的伤害降到最小呢?稻盛和夫认为,独一无二的方法就是拼命地工作。要“愚直地、认真地、专业地、诚实地”投身于自己的工作,长此以往,人就能很自然地抑制自身的欲望。稻盛和夫讲的这一点,我也有切身体会。当我三心二意时,内心总是觉得很浮躁,会涌现出很多乱七八糟的欲望;当我全心全意投入工作时,内心是非常充实的。因为工作出色受到认可,内心又会充满喜悦。这时几乎没有更多的欲望,只想着如何把工作做好,这种状态是非常美妙的。
6
干一行,爱一行
人生最理想的状态,当然是“爱一行,干一行”。比如巴菲特就是这样的,他很早就对投资感兴趣,从11岁开始买股票,投资生涯超过80年,每天“跳着踢踏舞去上班”,这样的人生想不快乐都难。但并不是人人都像巴菲特这么幸运,早早就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,又恰巧从事了自己热爱的事业。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,也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。
稻盛和夫就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,他说自己以前也是兴趣多变,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情上。那么在超过50年的漫长岁月里,稻盛和夫是怎么做到让自己专注于工作的呢?那是因为稻盛和夫付出了艰辛的努力,让自己喜欢上了工作。或者说,他能够做到“干一行,爱一行”。雷军也说过,自己有一种超能力,就是爱上工作的能力。看来,稻盛哲学和小米哲学果然有相通之处。
稻盛和夫说,一开始他对研究新型陶瓷并不感兴趣,但因为分配到这家公司,分配到这个岗位,就不得不做。由于当时自己不具备新型陶瓷相关的知识储备,稻盛和夫经常跑到大学图书馆去查找文献资料,然后誊抄在笔记本上。不知从何时起,稻盛和夫开始深深地折服于新型陶瓷的魅力,从此枯燥的研究也就变得津津有味。
稻盛和夫的人生经历,我也深有同感。我小时候喜欢读《资治通鉴》一类的历史书,当时特别希望成为像周谷城先生这样的历史大家;上了初中以后又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学感兴趣,喜欢读《唐诗三百首》《古文观止》之类的典籍;等到了高中以后,又很喜欢看《楚天风纪》《党员生活》一类的政治刊物,大学毕业后也就理顺成章地考上了公务员。后来,读到巴菲特之后,我发现这样的生活才是理想的,于是确立以投资为终身的职业追求。我也没有在孩童时代就喜欢上投资,但兴趣是可以培养的。只要肯钻研,自然就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。
热爱可以给自己注入强大的动力。比如谈恋爱的时候,陪着自己的恋人走上三五公里路,还会埋怨这段路程太短,时间过得太快。对待工作和对待感情是一样的,我们应当迷恋工作、热爱工作、拥抱工作。这样一来,即便我们没有“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”,也可以做到“让自己喜欢上工作”,并走上人生的良性循环。
7
适当奖励自己的进步
虽然我们提倡热爱工作,但如果一味强调吃苦耐劳,当苦行僧,那就会失去快乐,也很难持之以恒。稻盛和夫的经验是,当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时,就要直率地表达出这种快乐。所以每次实验测出的数据符合预期时,稻盛和夫总会高兴地跳起来。这时,稻盛和夫的助手总会在一旁冷冷地看着他,对他的热烈反应报之以鄙夷的眼神。
稻盛和夫的助手认为,值得庆贺的事情,一生也难得碰到几次。像稻盛和夫这样动不动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的行为,他的助手认为是特别轻薄。但稻盛和夫并不这么看,他还是觉得要为每一步小小的成功而庆祝,不断地推动自己的进步。我的观点与稻盛和夫类似,如果你赚到了很多钱,一定要适度奖励自己,改善生活条件,才能享受到赚钱的美好,进而激发自己保持上进的动力。
8
培养“自燃型”人格
按照人格特征,人可以分为三类:第一类是“可燃型”,他不会主动去做事,但在外力的推动下,也会受到感染;第二类是“不燃型”,无论外界如何“煽风点火”,他就是没有工作热情;第三类是“自燃型”,完全靠自我驱动,首先自己熊熊燃烧,然后还可以照亮他人。如果要想成就一番事业,必须成为“自燃型”的人。
“自燃型”的人,没有谁来要求他做,他却自己主动提议要干这干那。比如说,公司的目标是提高这个月的销售额,如果这时有位员工能主动站出来说:“各位领导同事,董事长讲了要提高销售额,今天下班以后,大家集中讨论一下怎么办,好不好?”如果能够开口说出这样的话,就说明此人属于“自燃型”人格,将来有望成为团队的领导者。
9
首先要有梦想
稻盛和夫创业之初,曾经去听过日本“经营之神”松下幸之助的一次演讲。松下幸之助出生于1894年,比稻盛和夫年长38岁,算是企业界的前辈。当时,松下幸之助讲到一个观点,如果突降暴雨,雨水全部流入河里,则有可能引发洪水灾害。如果利用水库蓄洪,涝时可以控制洪水泛滥,旱时可以防止河水断流。如果我们管理企业也采取“水库式经营”,就可以起到很好的“削峰填谷”的作用。
松下幸之助演讲结束后,有人提问:“如何才能让经营有余裕呢?如果不教给我们具体的办法,我们很难想得出来。”松下幸之助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:“不,你不想可不行啊!”就是这句话,让年轻的稻盛和夫彷佛受到了电击一般,他瞬间就理解了松下幸之助的话中之意:如何让企业经营产生余裕,这取决于每家企业的实际情况。作为当事者,必须自己琢磨。如果自己想都不想,理想又怎么可能照进现实呢?
稻盛和夫就非常“敢想”。京瓷刚刚创立时,是一家只有28名员工的小公司。当时,稻盛和夫一有机会就跟员工们说:“我们要成为西京原町第一,然后还要瞄准中京区第一,还要争取京都第一,接着再争取日本第一,最后当然是要达到世界第一。”当时,要成为西京原町第一,都绝非易事。但稻盛和夫却认为,纵使是自不量力的梦想、高不可攀的目标,也仍然要坚持不懈地去追求。用当下流行的话讲,梦想还是要有的,万一实现了呢?
光有梦想还远远不够,还要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潜意识之中。“显意识”和“潜意识”的区别在哪里呢?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:刚开始学驾车时,我们手握方向盘,脚踏油门或刹车,每做一个动作都是非常机械的,因为我们还不熟练,要经过大脑“显意识”的思考。等到车技娴熟之后,我们倒车、转向、刹车根本就不用思考,每做一个动作都是非常流畅的,这就是“潜意识”在起作用。
10
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
京瓷初创的时候,IBM下了一笔订单,但对产品的要求之高,远远超出了京瓷当时的技术水准。但是,稻盛和夫并没有打“退堂鼓”,而是千方百计设计出了样品。当产品送到IBM手中时,却被打上了“不合格”的标签,20万件产品被悉数退回,让京瓷损失惨重。当时,全公司上下都弥漫着一股消极的氛围,稻盛和夫却还在给大家打气:再试试看吧!
就这样,京瓷的技术人员一次又一次地攻克技术难关,最终满足了客户的严苛要求,做出了2000万件高水平的产品。试想,如果当时没有再咬咬牙坚持一下,很可能就前功尽弃了。稻盛和夫在困境之际不忘鼓舞士气,不禁让我想到克劳塞维茨《战争论》里的一句名言:“当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,将领的作用是什么?就是要在茫茫黑夜中,用自己发出的微光,指引着你的队伍前进。”
当时的京瓷,没有资金,没有技术,没有设备,又是行业里的新兵。稻盛和夫认为,京瓷根本就没有从容不迫、慢条斯理的选择空间。为了生存,除了拼命努力以外,别无他法。当时,也有员工对这种无限度的努力提出异议,认为人的身体根本吃不消。
稻盛和夫劝他们说:“如果把企业竞争看成马拉松赛跑,我们这支业余团队本来就已经落后。如果我们还想参加比赛,还想赢得胜利,就必须拿出百米赛的速度奔跑才行。”最终,稻盛和夫说服了员工,大家一起加入到战斗队伍。
11
昨天、今天与明天
稻盛和夫回忆起一段往事,多年以前,他认识的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工人,只要是上司安排的工作,总是不厌其烦地认真完成。过了20年之后,稻盛和夫再见到他时,他已经当上了事业部部长。作为一名企业经营者,要以“一天”作为计量单位,争取每一天都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。那么日积月累,我们跟别人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。
稻盛和夫很少做未来的长期规划,因为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,列出的计划很可能出现“朝令夕改”的情况。与其半途而废,还不如不设立这种长期目标。自京瓷创立以来,稻盛和夫只专注于一年一度的经营计划。确立了年度目标之后,千方百计地设法达成。正如教员所说,“一万年太久,只争朝夕”。全力过好今天这一天,不断积小胜为大胜,反而是更可靠的取胜之道。
在确立自己的目标时,稻盛和夫主张,要以明天的实力,倒算自己今天的目标。或者说,目标一定要设置在自己的能力之上,要踮起脚来才能够得着,这样才可能促进自己的进步。如果遇到困难,首先不要说自己“不行”,而是要去想,“现在也许不行,但只要努力,就一定能行。”相比于我们的祖先冒着生命危险猎杀食物,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其实是微不足道的。
12
追求“完美主义”
京瓷创立20周年的时候,法国斯伦贝谢公司的董事长里夫来访日本,并约见稻盛和夫,想和他一起探讨管理哲学。里夫的观点是,要尽力把工作做到最好。稻盛和夫对此表示赞赏,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:“最好”是跟别人比较,是一种相对的价值观。京瓷的目标不是“最好”,而是“完美”。“完美”是绝对性的,它不是同别人的比较,而是本身具有卓越的价值。
在我看来,稻盛和夫对“完美主义”的追求,一方面跟京瓷作为制造企业的定位息息相关,京瓷所有的订单,都是按照客户的需求生产的。无论是生产规格还是交货日期,都必须严格遵守客户的要求,京瓷必须保证每个环节都分毫不差,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;另一方面也跟日本的国民性有关,日本人强调“工匠精神”,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往往会受到世人的尊重。
冠亚说
在全书的最后,稻盛和夫先生提出一个公式:人生的结果=思维方式×热情×能力。如果一个人能力很强,却不肯努力,得分有可能是90×30=2700分,而另外一个人能力虽然一般,却扎实肯干,得分有可能是60×90=5400分。由此可以看出,一个资质平平的人,只要拥有极大的工作热情,也可以比一个能力出众的人更有发展潜力。
在热情和能力之外,还要加上一项考量,那就是思维方式。拿刚才那位资质平平的人来说,如果他的思维方式是对的,他的得分可能是5400×90=486000分,妥妥的人生赢家。但如果他的思维方式出现了偏差,可能就变成5400×(-1)=-5400分。如果他的思维方式极端恶劣,最后的结果可能是5400×(-90)=-486000分,这样的人生无疑是非常凄惨的。
稻盛和夫除了创办过京瓷、第二电电这两家“世界500强”企业以外,还在78岁高龄担任破产重建的日本航空株式会社会长。为了挽救风雨飘摇中的日本航空,稻盛和夫从京都的家中来到东京,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下榻的宾馆度过。日本航空的员工们,看到这位跟自己父亲甚至爷爷年龄相仿的人还在拼命工作,纷纷受到感染,从此士气大振,公司很快就实现了扭亏为盈。
2022年8月30日,稻盛和夫走完了波澜壮阔的一生。回顾稻盛和夫的人生历程,他并不是天赋异禀,也不是天生贵胄,作为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,他依靠着持续的努力和顽强的毅力,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企业帝国,也成就了他作为日本“经营之圣”的美名。稻盛和夫和曾国藩、郭靖、阿甘本质上都是一类人,大智如愚,大巧若拙,最终成就大业。希望从稻盛和夫的故事里,我们都能有所思,有所悟,有所得。